侠之大者,为国为民。

记者手记(1):写作是门技术活

进入杂志社两周,真正体验过“选题→调研→采访→写作→修改”的一次完整流程后,我才意识到自己要开始靠笔杆子吃饭了。


以前不是没写过文章。从小我就是个表达欲很强的人,对很多事都想要去表达自己的看法。写作对我来说并不陌生,以往被认可的经历也让我有着一定的把握。


但是,当我真正转职,把写作当作成一种职业来认真对待后,才感到自己对于写作的了解程度是多么的苍白与幼稚。


以前的写作形式往往是这样的:编辑给个选题,我着手调研其相关资料,然后结合自身经历,大致确立文章架构。之后开始最重要的一步:琢磨文章开头。通常是一旦确立了个自觉“别致,有趣,满意”的起笔角度后,就开始放任文思写。写的时候一气呵成,要写到结尾才罢休。写完之后,无论质量好与坏,都要自我满足一阵子,再开始通读修改。


但这种不讲技法的写作方式,带来的效果往往是不稳定的,它十分依赖作者的灵感和状态。产出的时候状态好,被灵感临幸,文章的反响可能好;但当状态不好,又毫无灵感,加上自身相关经历匮乏,相关积累不够的时候,写作往往会中途流产,即使写成也达不到基本的发表水平。


这对一个以写作为职业的人来说,是一种危险的境地。


写作不应该是充满随机性,难以把控的手艺活,作为一个记者,我必须找到一种让我至少能保证文章70分,运气好到达90分的写作方法。


恰逢读书日,昨日我翻了一些写作技法的书籍,写下自己的感想,供之后查看回顾。





故事的经典设计是指围绕一个主动主人公构建的故事,主人公为了追求自己的欲望,与主要来自外界的对抗力量进行抗争,通过连续的时间、在一个连贯而具有因果关联的现实里,到达一个表现绝对、而变化不可逆转的闭合式结局。


一个事件打破人物生活的平衡,使之或变好或变坏,在他内心激发起一个自觉或不自觉的欲望,意欲恢复平衡,于是把他送上了一条追寻欲望对象的求索之路,一路上他必须与各种(内心的、个人的、个人外的)对抗力量抗衡。他也许能、也许不能达成欲望。这便是亘古不变的故事要义。


故事事件创造出人物生活情境中富有意味的变化,这种变化是用一种价值来表达和经历的,并通过冲突来完成。


人物性格真相在人处于压力之下做出选择时得到揭示——压力越大,揭示越深,其选择便越真实地体现了人物的本性。人的表面特征下掩盖着一个深藏的本性,无论他们言说什么,无论他们举止如何,若要了解深层的人物性格,唯一的途径就是了解他们在压力之下作出的选择。


概括而言就是:故事的本质就是人的内在欲望与外部现实的碰撞交锋,这种冲撞以现实冲突的形式出现,人物生活的平衡因此被打破,而人物的本性在因冲突而生的压力中得以揭示。



这是剧作家罗伯特麦基在《故事》著作中的内容。他提到故事的本质是人的内在和外部冲突,人性在冲突的压力中揭示之处给我很大启发。比如我这次采访监狱里的一个犯人,其实整体采访下来,他的话是零零碎碎,谈到一些细节的时候也是闪烁其辞,很不好归纳。


这样以他为中心的文章,初稿写出来就很是平淡,自己再读的时候觉得索然无味,并不好读。但当我听取老师意见,把犯人第一次犯罪成功,欺骗了一位女客户的案情提炼出来,做详细描写,试着代入心理活动,做重点处理后,我发现整个文章的感觉上升了一个档次。


再回归到这本书,我发现这种方式也就是《故事》一书所说的“增加了一个戏剧冲突”的处理方式,把犯罪行为与主人公内心进行碰撞,饱满了了主人公的性格,客观叙述的方式也显得自然和有说服力。这一段成为了我文章中的高潮。





再拿出我之前采用“本能写作方式”写成的几篇反响还不错的文章来看,其实也是凑巧达成这样的方法而已。


昨天,杂志社的新刊出来了。我读到了一篇前辈写的海南30年相关的文章。文章的主题很大,我想想都很难操作。但前辈却利用巧妙的方法在海南几个小人物的故事中,把海南相关的论点给阐述出来了。行文流畅,言语诙谐,引用经典,比喻恰当,我读完实在是喜欢和佩服的不得了。


然后一问她,她去头去尾,只在海口待了3天不到,关键人物的采访还被放了鸽子。


这样的文章竟三天就能写出来……


我想了下,26岁刚入行的我是得加把劲了。











评论

© 海陽部落 | Powered by LOFTER